毕业后因为同修法侣的邀请而在不知何为马佛青的情况下加入了BUCC教育小组。犹记得当初提及的一点,就是有机会与学长一起互动,有很多机会向学长学习。就这样,在大专期间作为副科,同时也并未置于选项前列的佛学会在毕业后成了生命生活之重心之一。本来也并未对佛学会或是佛教有太多念想的自己,在加入这个小团队后,才真正有机会去好好认识大专佛学会究竟是什么。或许很多人在求学期间就经已触及此一层面的课题,但是在博大佛学会,尤其是那个时代的我们,确实不那么容易触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因为我在接触时已经不是身在其中,反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认识,所以占了旁观者清的便宜,可以以鸟瞰图的方式与观察,并以此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画面。认识之余亦省去了自身环境、学会文化的捆绑。承担教育小组期间为数间大专的佛学会办了传承营或是理事培训营,上过了好几次(旁听)学长及前辈们为一个学会理事所准备的种种课程;同时亦开始参与全营而认识不同大专的同修。一个模糊的小世界(大专佛教界)就此慢慢浮现于脑海中!奈何时至今日,其实也还没整理出一个完整的画面,因为所涉及的层面非常之广,亦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种种角度去认识。但是雏形已有,所以今尝试以文章的方式记录下来,希望可以作为自己乃至其他人的参考资料,方便大家也一起来建构对于大专佛教界、大专佛学会、大专佛青的认知。
先谈谈大专佛学会在大马佛教界的位置(?)。诸如前一篇文所提,大专佛学会其实是佛教领袖的出产地(栽培区)之一。许多如今尚活跃于大马佛教界的前辈们,都是大专佛学会出生。换句话说,大专佛学会里的这些年轻人,或许都将会是决定未来大马乃至全世界佛教发展的一群人。这个大帽子盖在大专佛学会的头上,无形中也就让大专佛学会的责任增加了不少吧!也因为如此,各方都相当关注大专佛学会的进展、状况,而佛学会的理事乃至学员的素质更是大家尤其重视的。大家对于大专佛学会的期待,可以归纳为理想中的佛学会到底该是怎么样的。由此,大概可至少整理成数个层次:培育出正信的佛教徒、培育出大专佛教青年,并且在毕业后可以回流佛教界为佛教发展进一份力、培育出佛教领袖带领马来西亚佛教组织往更高峰迈进。(作此文时暂时想到这几个,应该可以有更多)接下来就以这几个点再去谈大专佛学会的价值/定位/角色。
第一,培育出正信的佛教徒。这或许是最基本的层次了。若有再退一步说的话,或许就是理清大家对佛教的误解及提起大家对佛教的兴趣乃至信心。(其实从理清误解直到激起信心的整个过程,之前筹办全教的筹委有尝试进行过分析,不妨去问问他们)无论如何,这里专注于谈培育出正信的佛教徒。我们都希望从佛学会出来的人们,至少都对佛教有一点的认识,也懂得区分何谓正信的佛教。这个层面看来,佛学会在介绍大家认识佛教这部分的努力其实是排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套以印顺导师所提及的“依正见起正信,而依正信后有正行”,正信确是从正见而来。少了正确的认知、知见,何来正信?而甚至于,就算有了一些对于佛教的正确认知,在很多情况下还是会有谤于正法的可能性出现!是以这段时间以来,在尝试护持大专佛教教育这一块之时,自己始终以继持师父时常提及的“全面而整体的认识佛教与佛法”作为原则及方向。全面而整体的认识佛教与佛法,不只是对于佛法内容的认知、了解及掌握,还对于佛教也有有全面而整体的认识及了解才行!佛法的内容离不开缘起、三学、八正道,再以或深或浅或广的诠释及解说去发挥。到了佛教的部分,涉及的则更广。不同传承、不同派系、不同法门、不同组织、不同道风、不同的接引管道,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于这五花八门的佛教,很容易升起混淆的感觉。(诸如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的『自序』中所提及,这里先略去不谈)也因为这样的原则及方向,在我的心目中,全面而整体的认识佛教与佛法是佛学会最基本要处理,亦是最首要该关注的部分(全面而整体的认识佛教与佛法设计也很广,过后再从另篇文字细说,目前可参考的篇章,是继持法师的《佛法与生命结合之要素》之图及其解说文字。这份资料在每年的大专研修班都可拿到)
上一段所提全面而整体的认识佛教与佛法,是理想中佛学会该做到及注重的。对我而言,这是作为学佛的基础,是学佛路上的非常前面的部分。然,看会如今的大专佛学会,我们在这部分做了多少呢?或许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乃至佛学会历史,可能连这个命题都未曾听闻、不甚了解,所以也更谈不上重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感慨,都在叹息,我们的佛法底子不稳,资粮不足,孰不知前辈们其实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整理了一个大纲供我们参考(用现代化的话语来说,就是已经有了一份清单,等着我们去打蓝色的两个勾!)当然,先进佛学会更关注的,也可能是另个部分,那就是来参与佛学会的同学越来越少,连接引的部分都还不甚理想,更遑论好好在佛法部分打基础了。无可否认,这也是实情。佛学会没人来就延续不下去,不可谓现今大专佛学会理事最头疼的大事。不过这个课题就不在这里谈,过后才在其他文章作分析及提意见。
前面是针对第一项以及其所延伸的课题而谈,现在衔接第二项,即培育出大专佛教青年,并且在毕业后会继续护持佛教。依据各人的根性不同,发心也不相同,所以每个人做的选择也各有异。发心继续护持佛教,确实未必是每个人都会做出的选择。是以这一个层面并不是放在第一项去谈,而是第二项。佛学会又或者说大专佛教教育,理想来说最少让大专毕业生毕业后可以继续学佛,独立学佛也好、个人进修也好、又或是参与某个团体的其他佛友一起共修,那都很不错。而佛教需要青年,青年亦需要佛教。若是每个人都只“参与”而没人去筹办去承担,佛教也无法延续下去。虽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但是佛教需要有人承担却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是以大专佛学会在建立起大专生对于佛教及佛法的全面整体了解之余,也当鼓励大家发信护持回佛教。鼓励回馈佛教,并非单方面的索取好处。因为佛法的修学,本就是付出与修学、修福修慧两不误。而回流佛教界付出,更是每个人累积资粮的宝贵机会。能在生活中时常亲近三宝,让自己不离三宝不离善友,亦是帮助自己在社会洪流中不至于迷失方向的管道之一。是以,回馈或是回流佛学会,本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萨相应行。在佛学会里的大小事务承担亦同理。佛学会其实也像是佛教界的缩小版本。而在佛学会里就建立起此自利利他的观念及习惯,确是佛学会该做的!
第三项,是培育出佛教领袖,以带领各团体组织共同把大马佛教办得更好,朝向更高峰。在这个部分,该谈的就多了。一个佛教领袖,就需要有一定层度的资粮之具足才行,否则一盲引众盲,那就是后果不堪设想了。这些资粮中,对于三宝的正信肯定的排在首位。。所以前面的全面而整体的认识佛教与佛法是个基础。但是那个层面的了解其实还不够,因为在那部分的了解,还是处于较笼统的层面。谈到带领大马佛教或作为佛教界的领袖,需要对至少马来西亚佛教界有更具体及实际的了解,其中包括里边的各种组织所扮演之绝色、责任,外在的威胁,对于社会的走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般种种课题,能够越全面的了解是越好!(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了)更精简的说,需要具备大局观。因为整体的大马佛教牵扯甚广,佛教之间各团体、组织、单位的关系已经是不容易搞清楚;对外之时则更为广泛。是以,佛法正知见的具足、大局观、更全面的视野,无不是一个优秀领袖所该具足的。大专佛学会在这个部分其实是具足栽培如此之领袖的条件的。佛学会的理事在学习的其实就类似这些层面。一个能够好好带领佛学会的理事,佛法正知见的掌握本就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学会的整体运作也需要有大局观的掌握;更甚者如到了全思等全国性质的平台之时,更是能接触到或是观察到团体间,或对内或对外的互动、运作该是处于何种状态。此一层面/部分不正像是先前提到的佛教对内对外的状况之掌握?所以无可否认,大专佛学会确实是块适合用来栽培佛教领袖的地方。
无论如何,前面提到的都是“理想来说”,而在这个课题上,不应该只看理想的假设,还应该看会现实状况。现实状况是:大专佛学会在面对着种种挑战。人数问题是其中一个大部分学会面对的问题(最表象层面所见)。人数少之余,很多时候就会着重在接引;相对的深入(或许还谈不上深入,只是最基本的介绍佛教与佛法)也被忽略。最终勉强承担的理事很新,缺乏了许多的培训、训练及经验,乃至对于欠缺方向不知该往何处去发展才好。佛学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运作,下一届的同学也会面对缺乏培训、磨练及经验的问题。结果就是处于一个恶性循环。或许某届同学非常出色,但是再怎么出色的同学,会承担的时限也不会超过三年。而区区的三年又未必足以将学会从恶性循环中拉出来。或许这正是许多佛学会处于的状况吧!学会的年龄,每年都是从零开始算起,每一届的理事上任,又是重新开始。或许这更是大家在经历的!人数始终都像卡在喉间的一根刺,让大家没法安心。但人数还不是学会最该着重的,这才是更令人担忧的。回到学会的本质,还是会回到第一项,即帮大家建立起正知见,提升对三宝的信心。
佛法及正知见的掌握,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很多的同学在着重接引新人之余,都很难兼顾这个部分的学习。就算有所接触,也始终难达到对自己的掌握有足够信心的层度。在这部分,不得不赞叹及感恩全营等密集课程始终还是在一届又一届的筹委的努力下延续至今,多少帮助许多佛学会不上了第一项该尽的角色。哪怕学会本身没法提供如期平台于学员,但只要学员有意愿,还是有机会接触与认识佛法。然,一年一度的全营其实还是远远不足。平日里的平台还是有其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很多理事亦有如此醒觉,哪怕还被人数这根刺卡在心中,但也在努力想办法提供佛法的学习平台。而偏远大专在这部分则是面对讲师资源的挑战,实是一波接一波而来。
另外,人数与佛法修学的平台有时也容易被对立起来。当然,对立的不止是这一对,还有诸如动态静态、沉闷有趣、生活化与否、用不用得上、感性与理性等课题,一直都充斥于大家的讨论中。怕只怕,无形中会刻画出一些刻板印象,如:静态活动不吸引人、沉闷的活动是不可取的、佛法性质活动一定会很少人……当此般概念间被划上等号之时,我们在做决定、抉择之时就不容易找到恰当的答案。这提及的种种现象,都可从学会中发现。或许,我们就是处于如此难堪的状况当中。究竟我们该怎么做该怎么办?何去何从?
看见这些状况,又或是处于如此状况之时,佛法是否在我们的生命中发挥了一些影响力?面对问题是,是否真的是有佛法就有办法?佛法到底有没有用上去?有?还是没有?甚至是,我们真的有学佛了吗?还是我们是在搞佛学而已?又或者我们到现在连佛学都没学,连佛法都还没真正接触或认识到?小弟以为,佛学会的立足根本,始终不能离开三宝、不能离开佛法本身。是否我们如今的无所适从,正式因为我们对于学佛的体验不深?对三宝的信心不足?对三宝还了解的不够?又换句话说:对于一个大专生,或是一个大专佛学会理事,到底应该学佛学到怎么样才算是理想的状况呢?
借以此文提出多番多道反思之问,同时再引以前一篇文《全思的定位》中所提之一点作最后补充:大专佛教青年的上限、能作的事并不是到了毕业后才为大马佛教为全世界贡献的!就算我们还是在求学阶段,我们其实也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之前所提的三项佛学会扮演之绝色,其实还没涵盖这一部分。而在这一部分,我们还是需要省思,种种该做之事、该尽之责任,现阶段的我们最应该最先处理或着手的是什么?而做错决定是否会有风险?那个风险是否承担得起?
供参考,共勉之
沛武·心修笔
17/2/2020(星期一)
2033 于 Sri Serdang Cha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