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5日 星期四

自给自答之“缘起”

应自给自答篇所提,补上“缘起”些文供阅

    这里所提及的“缘起”,是指功课/承诺诸问题会出现的因缘。这可以从全思17总心得环节作为起点讲起。话说当时,听着同学们一位一位上前分享心得,当时自己的状态是杂乱的:一时感受上头,一时全思挑战模式上线。是以最后作为功课出现的问题列表,其实算不上“一脉相承”(有个主体脉络),反而是在不同时间点底下听着同学们的分享而升起的一些感受及思考点。同学们的分享并非事前私下整理好脉络,然后依着循序渐进的方式去进行呈现与分享,这是正常的。相应的,记录下的感受、思考点也是依据这些内容出现的时间点而出现。是以当下列出的问题凌乱,先后排序无法连贯。尔后因为时间不足以让大家当场写下总心得报告,所以与大家达成共识--于营后各自回答这些问题并分享于各自的IG或是FB,也借此把全思17的影响力扩散至未参与的群体。而最终的问题列表是经过一段冷静时间后才另行整理归纳的成果:

­1. 全思有没有答案?
2. 全思有没有动力?
3. 全思可怕吗?
4. 思考烧脑值得吗?
5. 怎样把这里(全思17)所学带回去?
6. 自己一定可以成功带回去的价值有哪些?
7. 全思结束后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佛学会?

8. 明年可以鼓励junior们一起来吗?
9. 理事有需要的话,可不可以记得联系各自的学长?
10. 可不可以更重视全思?
11. 所以,全思值不值得办下去


第一部分:问题1-4,其实是属于感受/情绪上头才延伸而出的提问。就像在前文中提及的,有种像是不屈的呐喊。为什么是不屈的呐喊呢?那是因为过往数届全思以来,时常从同学/大专佛教界内外/同辈/长辈口中听到的质疑其实就围绕这几个切入点而来。而对于此诸提问,我本身对于全思的判断却一直以来都属正面的。

如果没达到效果,我会判断为那不是全思的问题,而是不够“全思”的关系。它的情况就好比:目前我们被困在一个牢笼/结界里。全思中所谓烧脑、痛苦、可怕的过程,就是我们费尽力气从这个牢笼/结界里挣脱出来。因为它本就没有所谓的门户、通道,所以唯有硬生生的将其挖空/撕裂才行。而在这结界/牢笼的构造中,其实有些节点会是关键之处;当这些节点被找到并作为下手处之时,成功突破出去的机率将会大大提升,成效也会是事半功倍!

绝大多数的我们在平日运行佛学会的事务之时,无法对症下药;往往都因为日理万机,成堆成浪的事务等着我们去运行、操作,一直都没机会好好的梳理:现在的我们在哪儿?为什么我们在这儿?我们要去哪儿?为什么我们要去那儿?以致大家都是要挣脱出这个牢笼,但却总是以直觉/感觉/乍看之下的判断去努力。“全思”这个平台,就是提供一个环境、一个契机以便让我们能够稳下身心,好好判断整个牢笼/结界的状况,并且从中分析及找出节点。

此外,我们不会是盲目的努力,反而是还有着学长/前辈作为分享者和引导者(讲师及辅导员)去陪伴大家、护持大家、引领大家。当然,往往这个过程是耗时的、漫长的、难受的(尤其我们习惯性以表象的观察去做出反应,如今要我们去深入探究,与我们的习惯相勃,那简直是对于过往的自己的一种否定,所以更难受)、痛苦的、烧脑的、累人的……而最终我们能否成功突破/找到节点,也还是个未知数。因为这还有赖于探究的进度,力度等因缘条件的具足才行。

过往对于全思的质疑,我大胆断言:或许正是因为大家体验到的都是那苦人的过程,而最终却未找到节点(想来如若找到节点,带来的会是豁然开朗、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才对吧!),才会有如斯的声音,感觉挫败,感觉可怕,缺乏动力。不能怪谁,就像先前所提--我们往往都习惯以感觉/直觉作为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依据,所以无论是对于学会事务的处理也好,承担这件事也好,抑或是对于“全思”的认知也好,我们的判断也很容易掉入这种已成习惯的思维/判断模式当中。(*打到这里突然发现有点长……但是难得开始整理和尝试描述出平时抽象的概念/现象,就顺其自然吧!)

当天在聆听同学们分享的过程中,其实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对于这几道题的反应都属正面的。或许这次的整个过程,确实很明确的把我们一直以来忽略却其实是很重要且核心的节点提了出来!当看见了节点,就看见了可能性、可行性,清清楚楚的看到了那光明的未来画面。由此,答案不言而喻;动力自然升起;可怕的过程再不算什么;看见了希望会觉得值得--守得云开见月明(而且经历过艰辛得来的果实给大家的体验更加好更加珍惜)。或许这就是全思17带给大家的体验吧?

第二部分:第5-7题,是希望如今的动力、大家的希望不要只是停留在这个点、留待明年的全思18我们才从这里再次出发!在讨论、交流、乃至辩驳过程中得到的一些结论、判断上,是否能够带回各自的学会、能够实质性的为学会带来些许影响?同样的,过往数届的同学皆面临了全思成果无法再延续或延伸以便带给学会实质性的变化。*其中原因在营队期间也略有所提,这里再重复点出几项,也算是顺道让这篇文可以在未来作为参考资料一用,而不是非得麻烦后来者再花功夫重新整理吧!(不确定下次会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及在什么因缘底下有这动力去做这尝试,所以就好好把握和善用自己这次的因缘吧~)

    第一点:每间大专佛学会的全思参与者的数量。在全思结束后,无论是大家所得到的心中答案,或是看见的未来方向,都不是无端端出现的。这些收获,其实都源自于过程中吸收到的资讯、讨论、思维乃至质疑或挑战。而没有出席的同学,在没经历这个过程的情况底下,对于这些内容的了解、掌握乃至认可度都未必和有参与的同学一样。这时候,参与者的数量就会很直接影响落实在佛学会中的成效。若参与者仅为少数,那么带回学会的阻力/挑战往往相对较大。其中花费在解释以及磨合的时间与精神,或许都已经把大家的动力消耗一空。

    第二点:全思营队当中所讨论及思维的内容,尚未达致可以直接落实的层度(还需要再继续延伸讨论)。相比起全思营队进行时,在回到各自学会后欠缺的往往是专心一致放下其他顾虑的身心状态、整体营队参与者一起共修的氛围,以及学长姐的全程护持与陪伴;加上还需处理其他事务所消耗的时间、体力及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参与者就算是兴致勃勃的想进行后续讨论,效果也未必如预期般理想。

   第三点,也算是提醒:忌生搬硬套。全思中所接触到的任何观点、讯息、方向,是否契合各自大专佛学会,那是有赖于学会的领导者/决策者们去自行判断。在全思营队当中的讨论,往往起始于事实的现象;尔后提出标准作为应当朝往的方向作为对照,从中发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再从落差中去探究造成落差(现象)的真正原因;然后再针对这些真正的原因去对症下药,尝试找出相应的措施/方案,以便朝往更理想的状态。

在这过程中,资讯是杂乱的--包含现实状态、理论、理想状态、落差、现象、原因、推敲出的未来、推断、假设……我们在吸收及整理这些资讯时都会做出种种判断以便于归纳和连贯出一个整体画面(可能很多时候我们甚至连整理都做不到/做不好)。但是这些判断是否正确,那也是有待考察的……但凡间中有错误的判断,那么在实行的过程中势必会因为与事实不符而引起种种反应,乃至风险。相信这些都不会是我们想要其发生的!

那怎么办?既然大家都可能会出错,岂不是永远裹足不前了么?那全思还有价值么?非也,非也。这里也直接与第六题作连贯:在全思经历了重重讨论、思维激荡、开拓视野后所得到的答案、方案、方向、建议、意见,不一定能直接落实在学会当中。因为学会的状态是否契合,如只是以我们个人的认知就直接做出断定,那就如同之前提及的: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除了这些“收获”,还有没有哪些“价值”是我们可以带回去学会的?针对这题,我心目中的答案首推--(壹)正视“我们自己的视野、思维、认知是有限/有瑕疵/有缺陷/片面/不完整的”这件事;次推--(贰)体验过了漫长、烧脑、累人、痛苦、可怕的全思过程,意识到“这是条通往进步及成长且绝对值得的必经之路”。(这两个答案也是全思这个平台在本质上应该让我们体验到的价值)

依循(壹)的认知:我们回到理事的团队中,对自己的认知有所保留之余,同时开放心胸去聆听团队中不同成员的想法与认知。通过有着不同经历、不同历练、不同见识、不同角度、不同关注点的大家来弥补我们每个人有限的认知,那务必可以得到一个更接近事实的判断,大大地减少了判断错误的风险。(团队的力量!)依循(贰):这过程或许耗时、耗力、耗神(尤其对于过往没有这种经历过类似探讨过程的同学而言,不容易适应),但是参与体验过的同学可以在这时候给予同伴们信心、鼓励及陪伴(就像在全思营队中前辈及学长姐们的护持一样),最终能让整个团队都体验及落实这两点。相信这样的理想状态,会是让前辈们欣慰不已的画面!

第三部分:8-10的提出,主要是希望跳出此届因缘去看待佛学会以及全思。也像《自给自答》中提及的,此届全思招收学员的过程中面对好些困难窘境,粗略分析之下归咎于大家对于全思的不重视;而不重视则是出自于不了解。因此期许如今的大家在对于全思有了些许概念后(且记-我们的认知未必完整),提高对于全思的重视度,并且将这份重视传递予同届的法侣、下届的学弟妹乃至其他学校的同修!期待明年的全思招生时,看到大家的踊跃报名,积极参与!

    额外单提第9-事关与学长的联系。也算是一个提醒/建议: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会有各自的选择。而愿不愿意继续与学弟妹们联系、互动、乃至护持,不是学弟妹们能够左右的。但是希望大家来参与了全思后,有体验到“如有学长姐们的陪伴、鼓励、支持、护持、提点、建议……对于学会的成长而言会是一股很大的助力/善因缘”。同时也希望大家认知到:不只是学弟妹需要学长姐,其实学长姐们如能与学弟妹们继续保持联系乃至护持,那也是一个很适合修福及修慧的机会!(佛学会如可以在会员学习的3-4年期间为大家建立起如此观念,相信会有不少的学长在毕业后继续护持佛学会/佛教界)

    此届的大家回到学会,可以视情况尝试与学长姐们持续互动及联系(无论是已毕业或是在籍)。其中需注意的点,主要不离双方之间的定位--学会的决策始终该是应届理事来定夺,切勿本末倒置变为学长姐来“垂帘听政”。而当此届同学在未来卸任以后,自身亦即会成为学长姐的一份子。届时可以继续护持学会!如果学长姐方需要建议、支援、协助,可以联系相熟、且信任的其他大专学长姐(例如大家已认识的此届个别辅导员)一起讨论。当然,也期待未来学长团之间的“联盟”得以稳定,最终得以把“学长姐”此一区块稳定下来,作为各大专佛学会的强力后盾之一!

第四部分:最后一题,当下用意是打铁趁热,藉着前面所叠加的冲劲,引导大家做出一个结论(无可否认,我想要的结论是“值得”)。这里特别将这题划分为个别的一个部分,主要是其可延伸探讨的空间非常大!

回到“值得”与否:依据我们目前对于“全思”的认知,是否足以立下判断呢?我们目前的认知,是怎么样的呢?以下列举全思17营队过程中数个关键词来引起共鸣,但是暂不为这些概念做彼此间的连贯及排序:烧脑、学习满满、方向、宗教情操、大专佛青领袖素质、心态、佛法、法义掌握、技巧、菩萨道、佛教徒人数、传承、承担、接引、巩固、延续、深入、辩论、走入社区、内部建设、归属感、感受、体验、思想、格局放大、开光、大胆创新……

    是了,相信以上不少的关键词都会牵动全思17参与者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关键词都是我们在构建起对全思17的认知时所依据的概念。我们则是再以这样的“对于全思17的认知”连贯/作为对“全思”的认知,最后得出“全思就是这样的”如此结论。这里大胆的挑战我们大家各自的认知:所以“全思”就是我们所认知中的“全思”那样吗?或者说:我们所认知中的全思,就是全思该长成的模样么?当我们对于全思的认知都不完整的时候,我们做出“值得”与否的判断,是否正确呢?(我的答案:正确!但是稍后再细细道来)

    在谈“值得”与否前,或许可以先谈谈此届全思17的成果/效果、是否达到预期以及该达到的层度。 “此届成果”、“预期”及“该达到”三个概念对我而言,应该做出区分及厘清其中的不同,以求能对整体全思17做出一个更完善的判断。“此届成果”是指实际带来的成果;“预期”则诠释为全思17筹委们的预期效果;“该达到”诠释为“全思”这个活动/平台本质上该达到的效果。

接下来,先作第一层浅谈:

    “此届成果”可以先从学员们的反馈中提炼/总结出(这里大致凭印象做出归纳):

1.学员经历过此届的线下全思(全思17)后,去除了对“全思”的恐惧,亦体验到了思维的激荡、思考的乐趣、价值及其重要性。
2.学员在经历了全思17后,有学习满满/满载而归之感。
3.全思17的过程中,有格局被打开,视野被扩大之感。
4.对于学会接下来要进行的努力,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计划。
5. 对于承担学会的法务更有信心、心力及动力了!
6.与前辈、学长姐结下了善缘,未来如有需要,都能适当接洽。
是的,看来此次的全思为参与者们带来了满满的动力,为大家打了一记强心针,也丰富了大家的底蕴(database),得以让大家在接下来的日子走得更踏实、更安稳。但是,全思17成功了么?这就是全思17筹委想要的效果么?这就是全思这个平台所能达到的效果了么?大家满意就行了么?仅此而已么?

    提出质疑,并非意味着否定。或许这也是其中一个通过全思可以建立起的对待人、事、物的观念/态度。这里提出数个疑问作为质疑,其实就像是在全思的讨论中一样,并不是直接站在对立面(否定)去批判/批评;而是通过质疑,提醒自己进一步的去分析和认真看待我们所做出的判断(记得前面提及的壹),是否只是习惯的“以为”,以及是否真的符合事实。所以,全思17成功了吗?有达到筹委的预期效果吗?

    全思17的成功与否,如何衡量?学员的感觉良好与否会是重要吗?还会有其他考量点吗?有!筹委为此届设下的目标、各个课程环节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或是超越,抑或是大相径庭)该是首要考量!先看成果与目标是否相合,次看过程与原计划是否相合。当然,这两点也都是诸多参考/考量点中的其中两个而已。就算成果与目标并不相合,也不能直接判定为失败;同理,就算相合也不直接判定为成功;过程亦然。

    所以,筹委们计划的“探究本心,寻觅出路”达到了吗?现下看来:达到了,甚至可说是超标了!全思17不只是激起大家的行动力,甚至是更深层的提起了大家爱教护法的那颗菩提心!相信就算到了全思结束后近两个星期的今天,回想起课程中数位前辈的分享,大家的心中还是很澎湃,热血沸腾的。所以本心的部分,不只是找到了本心;就连本来没怎么发心的同学,也在过程中升起了共鸣,所以可说是超标了。而出路的部分,本就是希望同学们在好好正视现今处于的状态,并且从中看到未来能提升的方向,然后将其具体化至学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单是总呈现的内容来看,其实已能发现大家对学会的状况有了相对完整/完善的掌握,并且对于接下来该耕耘/下手的部分也有了初步概念。总呈现环节,充其量只能够展现出整体营队中吸收到资讯以及从这些资讯中提炼/延伸出的一部分内容而已。而单就这一部分的内容似乎就已经达到了预期标准,那正代表其他没呈现出来的内容属于是超标的收获了。

    再来,看看“该达到”的部分。这部分的最基本判断可依据活动宗旨作为指标。全思的宗旨为唤醒大专佛青认清应扮演的角色以及提供大专佛青思想交流的平台。但就此而言,亦可说是达标的了。无论是动力满满还是清楚方向,都属认清应扮演的角色这一范围;而作为思想交流的平台,辩论环节时政纲师兄亦有提及,大家堪堪踏入了第一层次的门槛。所以简而言之,达标!

    综上所述,全思17,算是成功了吧?从学员的学习满满,内心欢喜,再到活动成效都属满意,是成功了吧?还有没有遗漏的呢?

待续……

20239261800-2023927 0330

结笔于9271340

#全思17
#总心得
#我们的承

2023年10月3日 星期二

全思功课 - 沛武自给自答

全思功课 - 自给自答(1.0)

先回答,最后补上缘起,然后再看一遍回应,或许又有不一样的味道?
对你而言:

1. 全思有没有答案?
往年常会听到全思给不了答案/给不了希望/给不了信心,心底升起的是什么?无奈?不屑?已经模糊了。但是今年全思17,行管以来回到线下的第一届,不管过程如何,今年的全思想来给大家的是满满的信心和动力。过程中听到其他人的分享/看法,无论是赞同与否,都能刺激我们自己个人去作一番思考。不管有没有答案,当我们发现有了更多选项,那会是全思想达到目标的的第一个里程碑了!(近期内尝试撰文为全思带来的各种各层效果做个归纳和整理吧!)

2. 全思有没有动力?
其实这个题目有语病。奈何当时的状态所能及的成果就是如此这番,所以也罢。中文嘛,留点悬念却也还能激发起各种脑补,自动攻略所想表达的涵义,似乎本就是它的特色之一。其实想问的是“参与全思后,有没有更有动力?”或是“全思有没有带来动力?”。承接上题 --发现了更多选项,无论带来的是选择困难、是花费更多时间去思考和抉择、抑或是真的从各种选项当中看到了最佳选择,它都是一种进步。而进步的同时,如何去看待却往往与我们各自的观念和心态挂钩。举例:近年我们都常以用时长短作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学会里、组织里、团队里的大家都常被时长所逼着往前行,就像心中一根刺。而如果这根刺是唯一,面临全思结束后的选择恐惧往往伴随而来的就是负面的感想、感受、感觉、体验--本来这么简单的东西,结果搞到有那么多事情要考虑!而如果我们能自时长的变化当中发现到其余部分的差别,或许我们对于全思的观感就会是正面的了:原来有那么多考量点是过去没注意到的。如今将它们考虑在内,那我们其实可以避开更多的风险,是好事呀!而怎样才能有正面的观感,或许也看我们通过这个“进步”所踏出的那一步,是否足以安下大家的心,也看我们对于“思考”这件事的接受层度到哪里。所以问回全思17是否给自己带来动力?有,无论是看着大家的觉受或是大家的反馈;我觉得大家是动力满满,有方向。所以只回应这个问题的话:有动力。

3. 全思可怕吗?
一点也不可怕。我是那个愿意花上一大堆时间去讨论去分析的家伙。所以全思的平台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一样!从小时候开始的自己,就是喜欢思考、喜欢逻辑题、喜欢探究;反倒是长大后(还是其实是学佛后?)对于外界(外境)少了好多的好奇心。10年前的这个时候,正处于选择“政治”还是“宗教”作为硕士选修的领域。当时对于这两块都有着满满的期待和兴趣,而最终硕士选择的是“政治”;生活层面倒是懵懵懂懂地投入在马佛青BUCC的教育小组里去体验。也是在加入教育小组后才开始去接受佛学会的方方面面,大开眼界,打开见识。甚至在加入教育小组后,学长前辈们还为我们4位刚加入的成员准备了一系列的培训:大专佛教发展史、历史重大事件、大专佛教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迷你全思。是以思考佛学会的林林总总,也是这个时期就开始的习惯。那时候的生活里,硕士方面被我选择性忽略(因素很多,但是最终确实是辍学了,这个是不良示范,别学!),多数的时间都投入在教育小组里头。再加上2014-2017连续几年参与全营、IYBCC及跟着筹办全思,思考佛学会课题、关注佛学会发展,对我而言就是吃饭喝水般自然的事情,一点也不可怕!

4. 思考烧脑值得吗?
思考、烧脑是肯定值得的。回观行管以前的那个时期,其实从全思11开始筹备后的每一场IYBCC,都有至少一个环节是供全思的团队去带领,以便让大家对于思考的训练不陌生。所以在全思11筹备的两年中,同学们对于“思考”这件事情应该可说是从不熟悉的未知恐惧,逐渐变得熟悉。其中的进步或许还不到冲破极限,但是到了全思11正式进行时,可以说是已经有了一定的底蕴。而这样的一种作用,就一直延续直到行管时代的线上全思。(当然其中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其中包括现在的同学或许都在奇怪的:为什么我们去的IYBCC没有全思环节的?XD)行管令期间的线上全思、IYBCC、全营等活动,自己是鲜少参与。到了今年全思17开始招收学员之时,才突然发现怎么大家的反应这么冷淡的?(相信其实这样的改变应该从转成线上模式就开始慢慢酝酿发生的了)还记得行管前的大家,提起全思之时大家的反应都是:这个很像很够力/这个很够力,很好很值得的,虽然很烧脑,但是还是要去!就期待全思17后的接下来,大家对于全思/思考的态度也是如此吧!

5. 怎样把这里(全思17)所学带回去?
过往对于全思,都有一股声音:好像每年都在谈回学会,一直重复重复再重复,貌似都没有用的?然后眼神出的就是走出佛学会,扩大视野、打开格局云云。ROFL犹记得全思15那一年的筹委,其实在筹备初期是有把全思的延续动作考量在内的。唯处理起课程后,这个部分也不知不觉就被遗忘在重重的记录底层了。那年的自己恰也承担辅导长。也是一直都在思考着全思的延续性作用要怎么去处理,最后得到的一个想法是:第一,鼓励同学们在回到学会后各自组织起各自的延续讨论,而如有需要可以随时联系全思15的辅导团成员/辅导长,我们这边尝试安排学长姐去支援;第二,辅导团这边尝试去办些活动来让这群学长姐不至于在全思结束后就各飞东西,等到来年辅导团要招人的时候又才再聚起来重新热身重新熟悉讨论佛学会的氛围,不过最后只成功办了一场线上的“亲近善知识”环节。数年后的今天,看回这道题,我的回应还是一样这两个方向:学会方得由理事主动去推;同时学长姐们时时关注、关心、提醒。当然,其中面对的一大挑战在于,如果个别佛学会没有出自该学会的学长关注、关心、护持,身为外人的其他学会学长其实终隔好几层。所以或许理想的状态是,每间大专佛学会都有各自的“靠谱”学长姐长期陪伴理事们一起去把佛学会运行起来。而靠谱学长却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出现,这是我们如今的窘境。所以非常期待“校友会联盟”(广告乱入,虽然点击了也查看不了,但还是刷刷存在感,抱歉了)在未来能在“靠谱学长”这一块好好耕耘,为大专佛学会的生态带来崭新的活力、希望和光芒!

6. 自己一定可以成功带回去的价值有哪些?
这题问出来的时候,其实是希望同学们去省思除了我们参与了全思后有的一些学会未来方针、想法,实际上我们还收获了什么?过往在全思圈子内有句脍炙人口的话语:聆听也是一种参与。哈哈!是的,全思除了大家讨论出来的结果/建议/方案/方针,过程中大家所接触到的其他人(不管是讲师、辅导员、筹委、还是学员们)的不同观点,其实都打开了我们的思维框框,扩展了我们的见闻;再加上过程中尝试去好好的思考、深入的思考(这部分可能我的组今年没体验到太多,抱歉抱歉,希望未来大家都有机会好好的去体验!),这都是大家未来在运行佛学会之时的资粮/底蕴所在。甚至于对于思考、分析等的实际操作,都能成为大家在承担的过程中的辅助力量。过去接触到的各大专佛学会,个人发现原来好多的学会都没有好好探讨问题、好好思索佛学会的空间、时间以及条件。但这偏偏是一间佛学会要成长进步里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全思里的这些体验,其实也是一个起点:由理事们先尝试和体验,减少抗拒和担忧,以此作为让佛学会里也有条件去变得更成熟的起点!

7. 全思结束后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佛学会?
该是衔接前几题的回应吧?把讨论的结论带回学会,尝试将其落实是第一项;第二项是延续这些讨论再作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因为都还不够完整不够透彻);第三项,将“全思”的practice落实乃至融入学会的生态当中,最终将其化为学会的文化之一!

8. 明年可以鼓励junior们一起来吗?
这一题问出来,同样是忆起大家对于全思的重视层度与过往对比的差别而特别问出来。过去几届线上模式或许导致了大家体验不深而对全思不以为然,也就希望今届大家体验了一番后,在未来能打从心里的觉得全思很好很重要,以内心的真诚去鼓励学弟妹们来参与,而不是仅停留于责任而去转达和传递消息。全思的筹备不该是筹委们要办活动办课程给大家来参与作为出发点,反而该是各大专佛学会想要更进步、成长、提升而通过IYBCC委任了承办单位及协办单位去负责把每一届的全思筹办起来!不是全思需要大家的出席,而是我们大家都需要全思!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丫!

9. 理事有需要的话,可不可以记得联系各自的学长?
这题亦是一个非常明显直接的提问。虽然明显,但是个人察觉:我们往往都在承担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就忘记了,所以特别有此一问。出自博大的我,在2010打定主意呆在佛教这个圈子中去探索直到今天的观察,发现如果佛学会要稳妥稳当的发展,有个“靠谱学长”长期陪伴将会是个非常好的事情!自己在当学弟妹时,佛法知见方面的建立几乎全靠学长(是的,当初的学习主要靠的是学长而非法师,因为那段时间里一年才只有至多2次的营队才会听法师带的课)。而学会部分则是在加入教育小组后才开始摸索探究。毕业后的首5年长期与学弟妹们联系互动,小心翼翼的履行一个学长的护持工作,其中两年亦跟着几位刚毕业不久的学弟妹承担了校友会的理事。或许也正是我们数位一直以来和学弟妹们的联系、交情和羁绊,也为双会的紧密联系、互动、合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如今的博大佛学会和博大佛学校友会,算是步入一个稳定的互动模式,还算不赖。还有待加强的,或许就是更多的“靠谱学长”的出现吧!

10. 可不可以更重视全思?
现在看回后面的这几题,觉得当时出题的自己有点上头了!哈哈!衷心希望大家可以更重视全思!这题冒出来之时,正是在心得分享环节听着一位又一位的同学到前边分享的时候。听着同学们的分享,整体而言都是对此届全思有着嘉许、肯定的。这时候就联想起筹委们在招收学员时的艰辛、压力、辛酸。过程中当某位同学和我提起一些自我怀疑之时,当下的自己是心疼心酸且无奈的。依着当时的认知,再去思考后才得出了“招收面对的困难,很大层度上是来自于我们大家对于全思的不够重视”这样的一个结论!略带煽情的将这几题列了出来,打算如还有时间和空档,就为明年的全思18筹委们做些铺垫,希望明年可以更顺利吧!所以意向性很强的这题,是为了全思18的前行工作,亦是为全思17的筹委们喊话!筹委们有用心,用辛的去努力了,大家已经有在尽力了!最终的成果是怎么样,既然不是我们现阶段能够去左右和掌控改变的,那也无妨了,尽我们的能力去做,就不枉此届的承担!大家辛苦了!

11. 所以,全思值不值得办下去
功课最终以此题作为结尾:以期就此结论性的一个提问,为大家对于全思做出个有力的判断。不管大家觉得值不值得,最终的答案无所谓,而是经历过重重提问重重思考,我希望大家都得到一个不是盲从的答案,而是打从心里认同的结论!

谨此。待续……

2023923
2209
Chatto Sri Serdang

沛武 · 心修 文